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点措施
作者:核心期刊投稿 人气:210 来源: 标签:
论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指点措施
江苏省泰州市实验小学 周海燕
摘要: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阅读也是如此
关键词: 课外阅读 指导 交流
课外阅读指导是我们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籍,做了一定量的读书笔记,但其写作能力及语文素养并未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有所阅读而收效甚微的现实,增强课外阅读活动的有效性呢?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位重要的引路人,于漪老师说:“语文教学要有效的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单靠课内是不行的,须课内课外两手抓。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加强方法指导,“教人以渔”,使之拓展视野,促进思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交流课上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会阅读,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从而达到提高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结合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在读书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做浅显的探讨。
一、 带领学生品味语言美
我们经常为学生推荐文学价值比较高的课外书,但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情节,并未真正体会到这类书籍的语言价值。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止于为学生推荐书目,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如果能系统的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进行点拨,使之张开心灵的触角,去感受人生的丰富多彩,感受生活的美篇章,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
读书笔记。阅读文学作品,首先接触到的是语言文字,最先感受到的是语言美,如抑扬顿挫的节奏美,跌宕起伏的韵律美,铿锵有力的阳刚美,娓娓道来的阴柔美等。对于这些语言如何引导学生去关注,去品味呢?读书笔记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时要指导学生动笔,或是词句文段的摘抄,并通过做笔记对语言材料进行积累,以此感知文章中恰当运用字词、修辞、典故等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作用,体味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从而提高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欣赏。在阅读交流课上,将对于学生在读书笔记中积累的内容进行交流和欣赏,学生将会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拥有与人分享的快乐,更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配上音乐,直接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那段文字;和同伴合作,朗读文中的一个片断,读出景色的美,读出人物的情感,读出情节的生动;或者静静地听老师朗读,沉浸在美好的文字中。这些做法虽然简单,却是一种享受美好的语言文字的方式,对于语言的美,没有什么比高声诵读更好的欣赏方法了。如果学生愿意,也可以背诵一段,这会成为一种积累,有一天,这些积累会变成源源不断的灵感从他们的笔尖流淌出来。那时,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一本好书都是有营养的,原来“读书破万卷”真的会“下笔如有神”。
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的:桃树、杏树、梨树……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读着读着,春天的热闹就展现在了眼前。这样充满魅力的语言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再如: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了之后,会感到原来我们熟视无睹的世界竟是这么美妙,多么值得欣赏,多么值得歌颂呀!海伦.凯勒用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感受着每一个生命的可贵,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美好事物。这样的语言文字我们怎么能错过呢?
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
指导阅读欣赏,可以有力的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阅读交流课上不仅可以欣赏语言的美,更可以让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体会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之美,以此促进课外阅读活动有效的开展。 [1]
·上一篇:论校园文化生活的近况与比较研究
·下一篇: 论大学学生干部的有声语言表达艺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