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新的思想政治任务
作者:党建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人气:210 来源: 标签: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并且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往往直接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给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对于这些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曾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国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就要掌握思想教育,才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而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新中国思想政治工作50年曲折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有效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环节”和“生命线”的作用是取决于对我国国情、党的中心工作、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特点及思想政治工作自身规律四大要素的,本文将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和几点思考进行讨论。
一、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表现
1、某些地区的党政官员不但没有用好党的政策,而且还一味的用所谓硬气、霸气、官气处理事物,对人民的利益要求漠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意见与愤怒不放在眼睛里。甚至连暴露在媒体和网络上的问题都不屑一顾,采取我行我素,这是公共权力很少受到权力所有者——人民群众——制约、影响、干预所带来的直接可怕后果。并且随着我国经济的防止,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并且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他们的思想更加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且复杂多样,并且不断与外界社会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增多,来自外部的各种思想、观念对人民群众的影响不断增强,使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盲 点”与“空白点”,导致改变他们的思想的难度大。
2、思想腐朽。 而在强化领导干部学习教育收效往往是甚微,并且解决领导干部权力过分集中的积弊亦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加强舆论监督又容易出现媒体上尽是不好的东西的担忧。加强上级机关对以下级机关的监督管理,派巡视员、派工作组,虽是有效的方法,但对于如此复杂众多的基层事物,远离现场的上级领导或上级机关,要想搞清楚其中的问题症结这已经十分困难。社会进一步走向市场化靠拢,人民群众已经融入市场经济的大循环中, 并且市场经济的趋利性更易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已经淡化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造成部分人的期望值与现实生活落 差较大,而且心理失衡,影响人民队伍稳定。尤其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党内腐败现象等成为职工群众关注的焦点,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往往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方面。
3、思想政治被淡化,如今是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被物化的社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已经严重减弱,使得 “政工工作有能力的人不愿干,没能力的 人干不了。 ”这一就使得一些优秀干部不愿干政工,并且在做政工干部的,却是想方设法转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 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互相交织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往往成为这个时期人们思想活动的一大特点。
二、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思考
1、更新思想观念。始终要让人民群众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并且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坚决摒弃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观念体系,做好引入价值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充满生机和活力,富有时代气息。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抢抓机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和实效性,并且为新观念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让新观念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深深扎根,成为强大的内驱力。
2、提高政工干部的素质。我国百姓的90%生活在基层,很多的问题矛盾90%以上发生在基层,这往往是一些发生在中层或者高层的社会问题,并且最初产生肯定也是在基层。对于基层干部的海选或真正选举其性质相当于基层政权革命,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将是巨大影响的。同时建立我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大政工格局日趋成熟。就要求政工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要高。并能够熟练掌握党群工作的理论知识,而且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以此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社会管理知识,如熟悉组织和经营开发业务,了解成本核心资金运作等方面的知识,做到一专多能,并且要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地区分不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工作方法措施,既有耐心细致的思想疏导,又要有合情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对思想政治工作贴近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把重心落在实事求是解决问题上。政工干部始终坚持要以普通员工的身份和平和的心态,以弱化“教育”、“说服”色彩,做到尽其所能为员工提供服务。并且以平等的身份来进行沟通、交流,在对人民群众了解、理解的基础上为大家排忧解难。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复合型有效率的人才。[1]
·上一篇:高校语言教师素质培养策略
·下一篇: 提高地震安全工程建设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