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期刊网提供核心期刊论文发表,论文代写代发,发表文章等业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写作指导 > >

论我国当前“礼治秩序”模式建构

作者:礼教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人气:2323     来源:http://www.qyqikan.com/web_show.asp?id=2264     标签:核心期刊论文发表
自从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后,“法治”已经是社会秩序模式的必然选择方向。但对于我国而言,尤其是处在转型时期,不可能仅仅依靠法律来治理,法律法规再健全,体系再完备,最终还要靠人来执行,因此,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海外儒学家罗斯文指出: “社会调节过于重要,以至于不能交由政府来承担。更好的做法是由传统(‘礼’)来承担作为一种民众的约束性力量。”当代中国社会是由传统中国社会延续而来,五千年的“礼治秩序”对国家乃至民众的影响深入肌理。因此,我们非但不应该舍弃中国传统社会的“礼治秩序”,反而更应该尝试建构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的“礼治秩序”模式,促进“法治”和“礼治”双重社会秩序模式的良好运行。
(一)以“礼义”引领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小而言之,是个人的信仰问题,大而言之,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支柱。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决定人们活动的持久精神动机。中华民族远在上古时期,就“发展出一种本于天道法则的礼教,以此建立信仰信念,教化天下人民”[4]。在“礼教”这一关乎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庞杂系统中, “礼义”体现出的是对人的理想信念和思维世界的关切,规定着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并以成就理想人格为宗旨。儒家历来重视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开篇即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有成,方为内圣。“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冠仪》),作为一个人,要注重自己内在精神世界的追求,讲求内心的诚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面对当代社会信仰缺失、精神空虚的种种弊病,当代中国的礼治应当汲取儒家礼教那直指人心,体察人性的力量,担当起引领精神世界、坚定理想信念的责任,不断强化个体高度的精神自觉,增强个体对社会道德要求同自身道德水准的差距的体认,建构个体道德养成的内在心理机制。
(二)以“礼仪”规范行为模式
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10]7。“礼义”是内在的修身之道, “礼仪”则是外在的践履之途,规定的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依靠人们对传统的敬畏与尊重来维持,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社会主导价值取向,调整和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传统儒家的礼仪涉及全部人生领域,大到国家典章制度、特定形式仪式,小到具体行为规范,正如《中庸》所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礼仪”使得“礼”变为可操作化的行为规则,使人们对“礼”的遵守有了明确的指南和方向。这些事无巨细的规定尽管有繁冗之嫌,但却无处不向人们传达着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维系着古代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由此及彼,现代社会生活秩序的维系,除了利用德性的感召作用于个体的内在意识层面以外,还要运用规范的力量作用于外在的公共领域,使民众内心的诚敬彰著于外,自觉地有所为有所不为,最终通过人们现实的道德行为得以实现。
(三)以“礼俗”涵育风俗习惯
“礼俗”是一种俗化了的“礼”或者礼化了的“俗”。[11]19一则,“礼”源于“俗”,“俗”是基于地方生活条件和人际关系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的生存方式,“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礼记·曲礼上》),这种生存方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自觉遵守,发挥着先导教化的作用。二则, “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记·曲礼下》),由于“礼”具有行为规范和社会准则的功能,使得它极易与风俗习惯相结合,同时发挥着正风正俗的功能。传统儒家和统治者对于社会风俗的管控尤为重视,深悟“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12]344的道理,以考其风俗来了解民情民义,以移风易俗来实施道德教化,从而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统治。风俗确乃“天下之大事”[13]468,凝结于生活中的道德,风俗的好坏决定社会治乱的成败,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所谓“俗齐则和,心一则固”[14]671。因此,整饬风俗,整合文化,发挥风俗在当代社会礼秩建设中“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的功能迫在眉睫。
(四)以“礼制”助推社会治理
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礼制”在制度与伦理两方面相融合的雏形,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则将其发展成为融入民众生活,从伦理道德角度阐释社会治理观念的特殊机制。这种机制,一方面,顺乎人情,将“礼”的外在约束内化为自觉观念,为人们所接受和遵循;另一方面,确立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权威性,并根据社会统治的需求,不断地向制度规范转化,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重要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战略任务,创新社会治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关涉民生的社会文化行为,它应该在传承中寻找时代的新意,在发展中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不仅需要“法制”的强制作用,更需要发挥“礼制”的伦理约束力量,努力将存在并展开于人们日常生活世界当中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原则,纳入制度设计和社会治理结构模式之中,并最终通过制度框架和体制安排发挥作用,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本土化策略。

[1]

·上一篇:电子商务对会计实践和实务的影响
·下一篇: 高职体育进行心理素质教学的意义